讀書-【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】
壹、開戰前 一、開戰之刻,會發生什麼事 (一)如果開戰就在明日 不要認為戰爭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或不可能發生的事情,畢竟就連第二次世界大戰(1939年至1945年)都才結束不到一百年。更不要說局部地區至今都仍有戰事持續著,例如中東、烏克蘭。經濟、資源、宗教、意識形態等等都可能是開戰的理由,誰都不曉得明天是否就會有一顆飛彈打進我們首都內。 備戰,要先從「相信"有可能發生戰爭"」開始。 (二)戰爭時可能發生的情節 戰爭的發生通常讓人措手不及,誰都不知道何時空襲警報會響起,手機會收到避難通知。 不管是飛彈洗地又或者是潛伏部隊開始動手,目的都不外乎是要引發騷動並排除國內部分武力。接著船艦會開始包圍,再接著就是敵國士兵登陸。 槍聲或爆炸聲會成為一般平民的日常,而出門也會變成一件危險的事。 而如果國土陸續被敵軍佔領,被佔領區的一般平民可能會被迫接受戒嚴、被送至收容所、甚至直接被虐待或殺害。 這部分可以觀察烏克蘭的光景就可以知道並非虛言。 (三)襲擊之外的生活威脅 除了來自砲火的直接威脅外,一般平民還可能面臨以下的威脅:『生活基本機能中斷(水電瓦斯均缺)』、『恐慌性購買或攻擊不足導致的物資缺乏、』、『掠奪或強盜等犯罪行為增加』。 二、開戰前,我們該有什麼準備? 開戰一定有跡可尋,一定會有某些徵兆。 最常見的就是與鄰國關係的惡化。再來也可能出現有組織性的恐怖襲擊。最後就是外國企業與大使館人員的撤離。 若要掌握戰爭的徵兆,平常要經常閱讀新聞報導。 (一)要養成[開放式安全圈]的觀念 安全圈最起碼有三種不同顏色安全距離範圍。紅色的安全距離最短,橘色次之,黃色的安全距離最長。通常住家內部是紅色,住家占地範圍是橘色,住家附近是黃色。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應對方式,家人應該平常要養成討論及觀察四周的習慣。越早察覺到潛藏的危機,就可以越早討論如何因應。 (二)製作戰時地圖 標識至少三個大家可以集合的地點。 標識應該避開的地方;例如市中心或基礎民生設施(水、電、瓦斯等),這些地方可能是飛彈攻擊的重點目標。 標識醫院位置。 標識水源地;可取水的公園、湖泊、河流等等。 在規劃避難或逃生路線時,優先考慮徒步路線。 (三)預先約定緊急集合點 一旦發生戰爭,在外行走可能是危險的,飛彈攻擊也可能導致道路滿是碎石瓦礫。電話或網...